自2022年初開始,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整個終端消費就顯出疲態,導致上游半導體的市場需求出現滑鐵盧,延續了近3年的“缺芯”局面迅速轉變成“庫存高企、價格大跌”的場景,眾多芯片廠商苦不堪言。所幸的是,得益于智能家居的崛起,家電產業領域對芯片的總體需求量仍然呈現日益增長的局面。
01 產品結構升級帶來機遇
近年來,家電行業基本上進入存量市場,尤其是2022年受疫情、國際爭端、加息和通脹的影響,全球多數國家消費能力減弱,加上國內地產行業景氣度降低,三大白電銷量似乎又回到了2018年的體量。然而在此背景下,半導體行業依然呈現出連續5年增長的態勢,這主要歸功于家電產品的變頻升級以及智能家居的推動,為半導體的需求增長和高端化奠定了基礎。
產業在線數據顯示,2022年,在中國冰箱及洗衣機銷量下滑8-13個百分點、家用空調下滑近2個百分點的情況下,MCU同比增長了2.2%。MCU的逆勢增長主要得益于冰箱和洗衣機的個性化需求增長。
2018-2022年主要家電微控制器銷售規模走勢(萬顆)
冰箱市場,傳統的機械冰箱在智能時代正逐漸退出市場,取而代之的是高顏值、智能化冰箱,例如電腦控溫、食物記憶及識別、人機交互等功能,以及智能家居物聯網云服務等功能對算法要求更高,因此相對于傳統的冰箱,目前的智能產品對MCU的需求量逐漸增加,同時對MCU的算力要求也在不斷提升。
洗衣機產品目前的趨勢是功能越來越多樣化,為不同年齡段的客戶打造個性化的產品,智能洗衣機在屏幕顯示、洗烘一體化、洗衣液智能投放以及物聯網云服務方面需求更加豐富,對MCU的需求量也呈逐年增長態勢。即使在2022年下游消費需求減少的情況下,MCU的需求量依然不減。
因此,在算力不斷提升以及多功能控制的場景下,32位甚至是64位的MCU產品層出不窮,在需求量增長的同時,MCU產品的附加值也在不斷提升。
而IPM更多體現在變頻功能上,2022年變頻空調、變頻風機、變頻冰箱和變頻洗衣機的的滲透率依然在提升,在整機產品銷量下滑的情況下,變頻產品需求穩步增長。受此拉動,IPM在2022年實現了1.93%的小幅增長。并且隨著IPM的性價比提升以及控制板小型化方案的需求增加,變頻冰箱對IPM的需求量在不斷上升,目前國內IPM廠商主推均為模塊產品,替代原來IGBT分立器件的方案,帶動IPM需求量的不斷增長。
2018-2022年主要家電IPM銷售規模走勢(萬顆)
02國產替代進程提速
國產化是老生常談的問題,但目前國產比例依然不高,在產品性能和供貨能力方面,依然和外資廠商有著不小的差距。不過在政策支持以及眾多家電機構的合力助推下,整機廠商不斷給國內芯片廠商更多的嘗試機會,在給國內芯片企業提供銷售訂單的同時,也在不斷提供培育國產半導體生態環境的機會,部分整機企業與上游芯片廠聯合研發、測試和使用芯片,實現了真正的風險共擔。
在多方合力助推的情況下,近幾年國產化進程也是有目共睹。截止2022年,三大白電MCU的國產化率已經來到了22.3%,多年來我們通過集成電路產業資金扶持、人才培養和挖掘、稅收減免等政策,培育了像中穎、零邊界、美仁、兆易、華大、比亞迪等多家知名的芯片廠商,但目前來看,無論是在市場份額上,還是高端芯片比例上,國際老牌的知名大廠依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,例如Renesas、Infineon、TI以及ST等一眾企業,依然是國內廠商學習的標桿。
IPM領域,這幾年迎來了質和量的大幅飛躍,在功率器件領域,國產替代的步伐相對集成電路領域更快。家電相對于汽車電子、軌道交通等領域產品迭代快速且驗證周期短,有利于國內芯片企業更快進行驗證,導入本土化配套。中國大陸具備完整功率半導體產業鏈,IDM和Fabless+Foundry模式皆有,上下游協同進口替代。
以IGBT為例,國內IDM企業包括士蘭微、華潤微、斯達半導、比亞迪、華微電子等。國內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是國內功率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區域,相關企業數量占比近50%,已經形成完整且優勢的產業群聚。
目前無論是在供應能力上,還是性能、價格上,國產家電IPM已完全不輸外資廠商,未來隨著產品在整機廠商的不斷適應,國產功率器件將獲得更多整機廠商的青睞,國產化將繼續維持大幅度的提升,同時國內功率器件廠商也將獲得更多的學習和改進機會。
03 智能時代的藍海市場
從總體產業鏈市場來看,家電芯片是一片藍海,MCU及IPM兩款產品僅為家電半導體的冰山一角,在智能家居的不斷發展下,還有更多的產品領域等待布局。例如智能化不可或缺的MEMS傳感器、新型儲能時代需求量巨大的電源管理IC,以及眾多通信功能的藍牙和wifi芯片,甚至將來的家電人工智能ASIC芯片,無不等待著業界的探索。
展望2023年,全球仍然處在巨大的動蕩和不確定性之中,全面脫鉤是否會到來依然是個未知數。國內方面,消費復蘇不及預期,信心不足是目前最大的阻礙。然而對于半導體企業來說,沒有哪個時刻不存在坎坷,現在雖然面臨多重挑戰,卻也是最好的時代:巨大的終端市場,強大的政策助力,智能化時代的藍海機遇,廣闊的天地在等待著去探索和發掘,著眼當下,唯有沉淀技術,不斷完善產品,以期為未來呈現出最佳的作品。